找到相关内容1057篇,用时7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普陀受戒记

    来说,受戒又称“求,表示求戒者愿意遵守佛门的戒律,希望僧团对自己进行教规约束和引导,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出家僧人——“比丘。主持授戒的佛教部门会对求戒者进行考查和各种训练:先是资格的审查,再是清苦生活的考验,并辅以夜以继日的、高体力强度的训练和对佛教理论的学习。全部通过后按“沙弥、“比丘、“菩萨的顺序分三次进行授戒,其中仅“比丘一项须持戒律就多达二百五十种。整个授戒过程将近一个...

    张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1093328.html
  • 自性与自性见的演变

    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清净,因而自心是以无相为体的。不过,《坛经》并未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着重于其运用。它对一切修为,统统冠以“无相的限定词,如“无相、“无相忏悔、“无相三皈依、“无相偈等等,都是它的具体化。特别是其“无相更是《坛经》的一大特色。“无相全称为“无相心地,“心地即自性、佛性。《坛经》中两次引《菩提戒经》所言“本源自性清净【诸本《坛经》均将“字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2857491.html
  • 佛制还是僧制

    佛制还是僧制  神教伦理来自神,如摩西十诫;佛教伦理来自布萨,由团体共同决议共同遵守的各种戒律。当年佛陀圆寂,优波离主持的律典结集会上,反对阿难所提“小小可舍,最后大会接受大迦叶提议,全体通过“...戒条。除非把佛陀神化,使佛陀全知全能,“佛制才可能“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改),事实上,佛陀自己所提议并经僧众全体通过的戒律,自己就改了好几次,据罗睺罗法师的研究,有关共食的规定,就改了七次。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94153129.html
  • 勿说僧众之过错

    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及受持“摄众生,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外,更应受持“摄律仪戒,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其中最易犯者,非“口业莫属。何以故?盖人不能离“...破坏,变成不和合或分离。   (4)须破坏之对象,是谨持“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和同修、见和同解)之僧团(净空法师在电视弘法时,亦如是主张)。盖此罪亦属不可悔之“波罗夷罪...

    林水镇居士

    |三宝|口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16082210615.html
  • 如何能避免造口业

      众所周知,学佛修道者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受持三聚净戒,除受持“摄善法戒,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及受持“摄众生,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外,更应受持“摄律仪戒,善护口业不讥他...无诤、意和同悦、和同修、见和同解)之僧团(净空法师在电视弘法时,亦如是主张)。盖此罪亦属不可悔之“波罗夷罪,必堕落“无间地狱之罪,故其要件亦比较严格。   (三) 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 ...

    果前

    |口业|三宝|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8/22443128755.html
  • 荷担如来家业的第一步

    天的期,这是多生累劫修来的殊胜因缘。  向晚的微风,为我们送别了僧长,环顾偌大的戒寮,原来是讲堂加钉改造的通铺,全新的被褥,全套的盥洗用具……在在显示出常住为“续僧伽命脉,总是不辞辛劳地筹措会,从行、住、坐、卧四威仪,乃至如何成为一名如法如仪的出家人,如何学习做一名大乘的菩萨,都一再殷殷教导叮咛。  此次会相当殊胜,共有十五位教内长老,为我们作“尊证阿阇黎。在二坛正授前礼见尊证和尚时...

    大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81564865.html
  • 佛陀的遗言

    佛陀的遗言 通俗地说,大乘佛教认为,自度即自身道德完善,才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助人即普度众生,是菩萨;如果再进一步,从“空观上悟得上述道理,就成佛了。“是佛教道德观念及规范的集中体现,道德是“的核心。 古往今来,所有的学说大概没有不推崇道德的,然若等同视之,则不得佛教要义。试以儒学中的道德观析之。一部《论语》几乎就是一部道德总汇,总结提炼了传统道德之精华,至今仍深深影响着...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0675496.html
  • 《梵网经》菩萨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比较(下)

    一样:“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及菩萨,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无量利益。   由此可见,《优》认为出家菩萨修行障缘少,在家菩萨多有恶缘缠绕,所以说出家菩萨...

    觉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52579930.html
  •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到少林寺视察工作

    少林寺传授三坛大的光盘,当得知这是目前为止佛教传戒活动最为详细的影象记录后,齐晓飞副局长高兴的说:“这是传统文化传承!   齐晓飞副局长视察期间正逢少林寺“禅七法会,在永信法师的邀请下,齐副...

    【佚名】

    |视察|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2/09171319406.html
  • 谈佛教戒律对于心理治疗的借鉴意义

    心理疾病的作用理当受到重视并加以发掘,本文拟对戒律尤其是禅宗“无相对于心理治疗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作为佛教与心理治疗融通的尝试。   一 戒律及其心理意义   的梵巴语尸罗(?īla),又译“禁、“禁戒,本义为“清凉和“调伏,之所以为“戒律,是依佛教的教义而言的:“三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3]佛教将众生有意识的一切活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573546.html